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陶国华的博客

这辈子,最让我觉得幸福的,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,一个个的幸福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第1课 孔子与老子 每课一练  

2013-11-05 10:13:50|  分类: 必修三:文化史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建议用时

实际用时

满分

实际得分

45分钟

 

100

 

 

一、选择题(本大题共6小题,每小题10分,共60分。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,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)

1. 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也。”(出自《道德经》)。以上言论反映 的思想是(  )

A.唯物论思想     B.辩证法思想

C.无为而治思想    D.民本思想

2.《论语·乡党》载:“厩焚。子退朝,曰:‘伤人乎?’不问马。”这个小故事反映了孔子的(  

A.仁者爱人       B. 克己复礼

C.为政以德       D.有教无类

3.下列论述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(  )

①务民之义,敬鬼神而远之 ②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 ③为无为,则无不治 ④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

A.①②   B.②④   C.①③   D.③④

4.《论语·八佾》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这段材料说明孔子(  )

①既重视“仁”,又强调“礼” 

②认为“仁”和“礼”是相辅相成、不可分割的 

③认为“仁”和“礼”是相互矛盾的,两难选择 

④主张“礼”“仁”并行,相互制约

A. ②③       B.①②④

C.①③④       D.②③④

5. 孔子思 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(  )

①“仁者,爱人” ②贵贱有“序” 

③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 ④“有教无类”

A.①②   B.①③   C.①④   D.②④

6.冉求胆小怕事,遇事畏缩,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,要立即去做;仲由敢作敢为,但做事鲁莽,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,请教父兄后再去做。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(  )

A.有教无类      B.温故知新

C.因材施教       D.当仁不让于师

二、非选择题(共40分)

7.阅读下列材料:

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,维护奴隶制,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,有他的落后一面,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、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,他在历 史文化遗 产的继承、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。

——据《论孔子思想》

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,他的“爱人”“仁民”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,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,他想回到西周,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,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。

——据《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》

请回答:

1)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。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?(10分)

 

 

2)材料一、二评价孔子时,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?结论有何不同?20分)

 

 

 

3)综合上述材料,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。(10分)

 

 

 

 

答案与解析

1. B 本题为一道材料式选择题,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,老子以水为例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,联系老子的思想,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辩证法思想,故B项正确。

2.A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孔子对人的关爱,是“仁者爱人”思想的体现。

3.B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突出体现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,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。②④正体现了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。

4.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干材料。材料阐释了“礼”和“仁”之间相辅相成和相互制约的关系,显然③不能准确反映题干材料的基本观点。

5. B 孔子“仁”的学说主张“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”。①③是“仁”的学说的体现,而②是“礼”的学说的体现,④是教育方面的观点,故选B项。

6.C 题干材料反映了孔 子针对学生 的不同特点,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诱导,即“因材施教”。

7.1)私人办学;教育及于平民;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。(2)方法:阶级分析、一分为二。结论: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,政治上是落后的;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,政治上是进步的。(3)避免简单贴标签,应历史地、辩证地看待。

解析:(1)问再现所学知识即可回答。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:教育原则,如有教无类的思想;教学方法,如因材施教的观点;学习方法,如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等主张。(2)(3)两问实际都涉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。评价历史人物与评价历史事件一样,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生产力标准,方法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,用阶级分析法和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加以评判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5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